開發先進的隱身裝置以應對雷達-紅外 (IR) 融合探測和多樣化應用場景的需求日益增加,但由于微波和紅外隱身機制沖突以及功能集成限制,這面臨著重大挑戰。在這里,我們提出了一種多尺度分層結構設計,集成了皺紋 MXene 紅外屏蔽層和柔性 Fe3O4@C/PDMS 微波吸收層。頂部皺紋 MXene 層引起強烈的漫反射效應,屏蔽紅外輻射信號同時允許微波通過。同時,可滲透的微波通過強磁電協同作用被吸收到底部 Fe3O4@C/PDMS 層中。通過理論和實驗優化,組裝的隱身裝置在 X 波段(8 12 GHz)和長波紅外(8 14 µm)波長范圍內實現了近乎完美的隱身能力。具體來說,它實現了 20 dB m2 的雷達截面減小、較大的表觀溫度調制范圍(”T = 70 °C)和 0.35 的低平均紅外發射率。此外,最佳設備還表現出卓越的曲面貼合性、自清潔能力(接觸角 H 129°)和耐磨性(恢復時間 H 5 s)。這種設計策略促進了多光譜隱身技術的發展,并增強了其在復雜和惡劣環境中的適用性和耐用性。
圖 1. 多尺度分層褶皺 MCF 的設計概念及其雷達紅外兼容隱身應用。
圖 2. 褶皺 MCF 的形態特征。a MCF 的橫截面 SEM 圖像和數碼照片。b Fe3O4@C/PDMS 的典型 SEM 和 TEM 圖像。c 橢圓形(0.6 M)Fe3O4@C 的 HAADF-STEM 和元素映射圖像。d 立方體(0.0 M)、e 橢圓形(0.6 M)和 f 花生形(1.2 M)Fe3O4@C 的逆快速傅里葉變換、典型 TEM 圖像和 (GPA) 圖案。g 褶皺 MXene 的典型 SEM 和 EDS 圖像。h、i 褶皺 MXene 層的橫截面 SEM 圖像。
圖3. Fe3O4@C/PDMS的兼容隱身性能。a c Fe3O4@C(0.0、0.6和1.2 M)的2D阻抗匹配色圖。d f Fe3O4@C(0.0、0.6和1.2 M)的典型2D曲線。g i S1、S2和S3的3D阻抗匹配色圖。j 由10 GHz下的CST得出的不同厚度的S1的電磁功率損耗密度圖。k 不同加熱時間(0、10、20和30分鐘)下S1 S3的熱紅外圖像。l 30分鐘內S1 S3的表觀溫度曲線。
圖 4. 褶皺MCF的雷達隱身性能。a S1 S6的RL-f統計曲線。b S1-S6的最佳EAB柱狀統計數據。c S1和S4的復介電常數和磁導率。d S1和S4的介電損耗角正切、渦流曲線、薄膜磁性顯示和Cole Cole圖。e CST模擬示意圖。f RCSmax統計圖。g PEC、S4、S5和S6的RCS模擬曲線。h k PEC、S4、S5和S6的3D雷達波散射信號。
圖 5. 褶皺 MCF 的紅外隱身性能。a 不同觀察角度下熱紅外圖像測量裝置示意圖。b 光滑(左)和褶皺(右)MXene MCF 的熱紅外圖像。c 光滑(左)和褶皺(右)MXene MCF 的表觀溫度曲線。d 室溫下褶皺 MXene MCF(左)和 Fe3O4@C/PDMS 薄膜(右)的數字和熱紅外圖像。e 60 秒內 S4 S6 的表觀溫度曲線。f 不同加熱時間(0、10、20 和 30 分鐘)下 S4-S6 的熱紅外圖像。g 0 30 分鐘內 S4-S6 的表觀溫度統計。h 褶皺和光滑 MCF 的 8 和 14 ¼m 電場分布。i S1-S6 的紅外發射率曲線。 j 8 14 µm 范圍內 S1-S6 紅外發射率柱狀統計。
圖 6. 隱身機制和多功能性。a 雷達紅外兼容隱身性能對比統計圖。b 雷達紅外兼容隱身機制。c 褶皺 MCF 在水中的接觸角和數字圖像示意圖。d 褶皺 MCF 的柔韌性和耐磨性。
相關科研成果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Guangbin Ji,南京大學Yi Yang,Baoshan Zhang等人于2024年發表在Nano-Micro Letters(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40820-024-01549-4)上。原文:Magneto-Dielectric Synergy and Multiscal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Design Enable Flexible Multipurpose Microwave Absorption and Infrared Stealth Compatibility
原文鏈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40820-024-01549-4
轉自《石墨烯研究》公眾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