具有可調諧和理想帶隙的錫鉛混合鈣鈦礦 (TLP) 在接近功率轉換效率 (PCE) 的 Shockley-Queisser 極限方面表現出巨大的潛力。然而,需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,包括 Sn
2+ 的氧化和可忽略不計的成分和相偏析。后者源于 Sn 基和 Pb 基鈣鈦礦之間的不平衡結晶速率。在本文中,作者報告了一種通過在 TLP 前驅體溶液中引入 3,4-二羥基芐胺氫溴酸鹽 (DHBABr) 來解決上述關鍵問題的策略。DHBABr 通過抑制結晶 DMSO-FA-Pb-I 中間體的形成來促進 FAPbI
3 鈣鈦礦的結晶,并通過優先形成穩定的無定形 DHBA-FA-Sn-I 中間體來延緩 FASnI
3 的結晶速率。因此,這平衡了 Sn 基和 Pb 基鈣鈦礦之間的結晶速率。因此,Sn/Pb 比率的空間分布在整個 TLP 薄膜中更加均勻,這有利于制造工藝的放大。依靠這種摻雜策略伴隨著 DHBABr 的表面鈍化,降低了 TLP 的缺陷密度,抑制了 Sn
2+ 的氧化,并優化了器件的波段對準,我們在
Voc為 0.853 V 和
FF 的情況下實現了 22.44% 的 PCE,并在 champion 器件的連續光照下提高了 T
80 = 476 h。
Fig 1.
DHBABr 和 TLP 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 DHBABr 對 Sn 和 Pb 基鈣鈦礦結晶的影響。(a) DHBABr 的化學結構及其靜電電位。
(b) 沉積在 KBr 晶圓上的 FAI、DHBABr 及其混合物的放大 FTIR 光譜。(c) 沉積在 KBr 晶圓上的 DHBABr 及其與 PbI
2 和 SnI
2 的混合物以 1:1 的摩爾比沉積的放大 FTIR 光譜。(四)
1DHBABr 及其與 FAI、PbI
2 和 SnI
2 的混合物以 1:1 的摩爾比在 DMSO-d6 中溶解的 H NMR 譜圖。(e, f)e) 無和有 DHBABr 摻雜的 FASnI
3 濕膜和 f) 無和有 DHBABr 摻雜的 FAPbI
3 濕膜的 XRD 圖譜。DHBABr 摻雜放大到 100 mol% 以放大現象。將濕膜保存在充滿 N
2 氣體的密封支架中進行測量,并在完成旋涂后 20 分鐘進行測量。(g, h)(g) 不含和含 DHBABr 摻雜 (1 mol%) 的 FASnI
3 和 (h) 不含和含 DHBABr 摻雜 (1 mol%) 的 FAPbI
3 的 XRD 圖譜,退火不同時間。
Fig 2.
平衡結晶的示意圖和成分均勻性的研究。(a) DHBABr 對 TLP 鈣鈦礦結晶過程的影響示意圖。(b) 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 (ICP-MS) 測試的 Sn 比例在對照和 DHBA-dop TLP 薄膜中 24 個區域中的分布。(c, d)從 (c) 對照和 (d) DHBA 摻雜鈣鈦礦薄膜的 XPS 深度剖面獲得的深度依賴性 Sn/Pb 比率。兩者都是在器件制造位置(Ag 電極沉積)內直徑為 500μm 的點進行的。右 y 軸表示 In 3d 的峰面積。In 3d 信號的出現意味著它被蝕刻在 ITO 的表面。
Fig 3.
沉積在 ITO/PEDOT:PSS 襯底上的三種 TLP 薄膜的表征以及 DHBABr 在薄膜中功能的示意圖。三種 TLP 薄膜的 (a) XRD 圖譜、(b) 穩態 PL 和 (c) 時間分辨 PL。(D-F)(d) 對照、(e) DHBA-dop 和 (f) DHBA-dop +pas TLP 薄膜的俯視圖 SEM 圖像。(g) 三種 TLP 薄膜表面的 AFM-IR 圖像,記錄了 DHBABr 的特征吸收峰。(h) DHBA
+ 分布及其與鈣鈦礦配位的示意圖。
Fig 4.
DHBABr 對 TLP 薄膜和設備穩定性的影響。(a) TLP 薄膜在空氣中老化 3 天,RH 為 ∼20 % 的表面和橫截面 SEM 圖像。(b) 新鮮 TLP 薄膜(虛線)和老化 3 天薄膜(實線)的紫外-可見吸收光譜。(C-E)(c) 對照、(d) DHBA-dop 和 (e) DHBA-dop + pas 薄膜分別暴露在空氣中 2 h 的 Sn
3d 的 XPS 光譜。
Fig 5.
鈣鈦礦/ETL 界面處的電子傳輸研究。(a) 在 −10 V 的偏置下測量的鈣鈦礦的 UPS 光譜。(b) 三個 TLP 的器件能級圖。(c-e) ETL 和 (c) 控制、(d) DHBA-dop 和 (e) DHBA-dop+pas TLP 之間界面的能帶彎曲示意圖。所有 TLP 薄膜均在 ITO/PEDOT:PSS 襯底上制造。
Fig 6.
光伏性能和長期穩定性。(a) 反向掃描中冠軍器件的
J-V 曲線。(b) 三個冠軍器件的外量子效率 (EQE)。(c) 未封裝器件在最大功率點 (MPP) 電壓下的 SPO。(d) 一批 18 臺設備中 3 臺 TLP 設備的 PCE 分布。(e) 三種器件的奈奎斯特圖,嵌入了等效電路模型。(f) 3 種器件的光強依賴性
Voc 及其擬合曲線。(g) 使用三種 TLP 制造的純孔器件的 SCLC 測試。這些裝置以 ITO/PEDOT:PSS/TLP/Spiro-OMeTAD/Au 的結構制造,并在黑暗中進行了測試。(h) 在溫度約為 25°C、相對濕度約為 50% 的環境環境中,在連續白光 LED 照明 (100 mW/cm
2) 下對三種器件(封裝)的歸一化 MPP 跟蹤。
相關研究成果由南方科技大學 Zhubing He課題組于2024年在線發表在《Nano Energy》期刊上,Preferentially coordinating tin ions to suppress composition segregation for high-performance tin-lead mix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,原文鏈接: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nanoen.2024.110248
轉自《石墨烯研究》公眾號